炫酷实验室 | 风生火起
炫 酷 实 验 室 !
引
大家好!我是咱们炫酷实验新来的助理,我立志要成为世界上最厉害的科学家!
口气倒不小,工作做的怎么样呢?
博士,你来啦!实验道具都准备好啦!
看起来有模有样的,那么,事不宜迟,大朋友们、小朋友们,快跟博士一起进入神奇世界!
神奇伯努利
哇!这个吹风机好像把球吸在空中,真是太奇妙了!
这是利用了伯努利原理。
伯努利原理?
伯努利方程
P+(1/2)*ρV2+ρgh=常量
是的,伯努利原理是1726年由丹尼尔·伯努利提出,它说明了流体压力的一个特征——对于稳定流动的流体(如稳定流动中的空气或水)在横截面大的地方,流速小,压强大,而在横截面小的地方,流速大,压强小。[1]
(压强差产生升力)
伯努利原理是流体力学中的基本原理。应用十分广泛,如飞机升力、汽油发动机的汽化器、喷雾器等。生活中急速行驶的汽车、火车会把附近的物体吸向它们,旋转中的足球可以改变轨迹变成“香蕉球”,旋转的乒乓球可以增加接球难度,这些都涉及伯努利原理。[2]
那刚才的实验是如何用到了伯努利定理呢?
在刚才的实验中,吹风机吹风的这一流线上风速较快的是与沙滩球接触的部分,这部分的流速大、压强小,且小于周围的空气压强,这种压强差就会对气球产生力的作用,从而把沙滩球“托举”起来。看起来,就像是沙滩球被吹风机牢牢地吸住了。
博士小课堂:伯努利家族
伯努利(Bernoulli)家族又译作贝努利家族,17~18世纪的百余年间家族出过十余位数理科学家,其中雅各布第一·伯努利、约翰第一·伯努利、丹尼尔第一·伯努利三人成就最大。
七彩气球环
博士,太棒了,这个气球环也能飘起来!
神奇吗?为什么会这样呢?要解释气球环的悬浮这里还要用到另一项流体相关的科学原理——康达效应。
(康达效应示意)
当水流或者气流流过物体表面时,只要这个面的曲率不是很大,水流或者气流就会顺着这个物体的表面流动。这个现象被成为康达效应或附壁效应,是由罗马尼亚发明家亨利·康达发现的。
生活中,是不是把勺子贴近放水的水龙头一侧,水顺着勺子流动,这就是康达效应?
(An-72P, photo taken by Fedor Leukhin)
没错,看来你能活学活用了!像上图这架把发动机“背”在机翼上面的双发短距起降运输机安-72就利用了康达效应增加飞机升力。[3]
康达制造的飞机
博士小课堂:康达效应的发现
1910年,亨利·康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——康达1910。但是,康达1910在展示起飞时因失速损坏。亨利·康达却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康达效应,且飞机失速的主要原因就是康达效应忽然消失。[3]
到时候不如我们请观众朋友们钻过这个彩色气球圈?那一定很有意思!
没错,我们炫酷实验室就是希望通过有趣的实验让大家爱上科学!不过,今天有趣的还不止这些,你看!
秘密道具:空气炮
这又是什么呀?
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梦想过有一个蓝色的猫形机器人,他有着一个装满各种道具的口袋……
哎呀,博士,你说的不就是哆啦A梦吗?难不成你能造出一个机器猫?
那倒没有,不过,我刚才拿的是什么呀?其中有一项道具——空气炮倒是被我制造出来啦!
(空气炮的现场演示)
原来是这样!通过拉动弹力绳储存气体,再松开弹力绳,释放气体。空气炮原理很简单,小朋友们,你们也一定猜到了吧!
活学活用科学知识,无形的空气也能有大威力,看我的!
(空气炮打杯子)
燃烧吧!小宇宙!
朋友们,你们刚才见识到了“风生”,那么马上,我们一起来看到“火起”!
这、这……火焰一下子窜得好高!
这个实验叫“火龙卷”。其实就是利用空气对流,燃烧的热量使得热空气上升并且消耗了氧气,旋转装置周围的空气就会流入补充。如此往复,火苗就越窜越高了。
(对流示意图)
博士小课堂:空气对流
空气对流是指空气受热不均,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,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空气流动现象,常见的起风这种自然现象就是典型的空气对流。
“火龙卷”好看吧,考考你,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?
条件?条件……需要氧气!
没错,燃烧一般需要氧气,但更准确的说法是需要助燃物。所谓的燃烧三条件是:可燃物、助燃剂、点火源。
(本生灯)
博士小课堂:燃烧的条件
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,通常伴有火焰、发光和(或)发烟的现象。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(还原剂)、助燃物(氧化剂)、点火源,只有具备三个条件反应才能发生。空气中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。了解燃烧反应、燃烧条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消防安全意识。
(实验:乙醇燃烧)
乙醇燃烧的化学式
C2H5OH+2O2=2CO2↑+3H2O
除了常见的黄色,火焰也可能有多种颜色,比如上面,酒精完全燃烧的火焰就是蓝色。
对啦!这里还要提醒大家,燃烧的实验很精彩,同时又很危险!所以提醒各位小朋友们,这些实验一定不要自己尝试哦!想看的话,就来找博士我吧!
拔“球”实验
这里有……有两个大碗?博士,我们最后一个实验是要做饭吗?
当然不是啦,我把它们合起来,你再看看?
有点像个“球”了,是不是有什么办法让两边吸在一起?总觉得好像在哪看过这个实验?
提醒你,是和大气压有关的实验。实验操作则仍要借助燃烧。
(托里拆利)
博士小课堂:“厌恶真空”
亚里士多德认为“真空并不存在”,并对其做过系统论证。因袭了亚氏偏见的中世纪后期学术界流传“自然厌恶真空”的说法。随着生产发展,水泵已普遍使用,按亚氏观点,水泵活塞向上运动留下空隙,因自然界不允许真空,水才得以向上抽取。而生产实际中,水只能被抽升到约33英尺高,再高就不行了。伽利略对此做过实验,知道空气有重量,也知道水柱高度可以标度对真空的排斥力,但未结合二者,而把课题留给了后来者托里拆利[4][5]。
(托氏实验)
博士小课堂:托里拆利实验
伽利略去世后的1643年,托里拆利与伽利略的另一个学生维维安尼一起做了著名的“托里拆利实验”。托里拆利在一根4英寸长一段封闭的玻璃管注满水银,堵住开口一端,将管子倒立放入水银盘,松手后水银向下流动,但流到水银柱高30英寸(760毫米)时不再向下流动。托里拆利认识到,所谓排斥真空的力不是别的,正是空气的重量。空气重量有限,因而水银柱高度有限,而倒立管中水银流走空出来的一段就是真空。他还注意到水银柱高度每天略为变化,并正确解释是每日空气重量略有变化。这根水银柱实际成为第一个气压计[5]。
这里还有一张纸,是利用燃烧,把点燃的纸放进去……
燃烧纸巾,消耗氧,产生二氧化碳,待加热气体膨胀后漏出,再合紧,从而使球内气压低于大气压。那么大气压的威力有多大呢?我们来试试看!
使这么大的劲都拉不开!哦,我想起来了,这模拟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吧!
没错,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。
(马德堡半球实验)
博士小课堂:马德堡实验
“马德堡半球实验”是1654年马德堡市长奥托·冯·格里克为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主持进行的一项科学实验。当年用了16匹骏马才将合在一起的两个黄铜半球拉开。实验的神奇现象迅速传开,让“大气压”的概念深入人心。
尾
那么,今天的炫酷实验室也要告一段落了。实验很多,知识很多,小朋友们要注意好好消化哦。
小朋友们,今天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啊!感谢博士带来的精彩实验,如果还想看到精彩有趣的实验,别忘了关注我们“炫酷实验室”~
参考文献
[1]洪子量. 伯努利原理教学中的趣味实验[J]. 物理教学探讨:中学教学教研版, 2018(1):2.
[2]高志华, 闫妍, 申燕,等. 水流冲不走乒乓球现象的研究[J]. 物理实验, 2017, 37(6):5.
[3]朱继银. 流体的力量--康达效应[J]. 知识就是力量, 2022(8):2.
[4]陈铭, 侯恕. 基于气体力学史的"大气压强"高端备课[J].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, 2019(13):3.
[5]吴国盛. 科学的历程.2版[M]. 北京大学出版社, 2002.
✦ ✦✦ ✦✦ ✦✦ ✦
✦ ✦ ✦ ✦ ✦ ✦ ✦ ✦